科教动态

【5月】医药卫生领域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进展与动态
2019-05-29

【重要进展】

新药创制专项

    在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以下简称“新药创制专项”)支持下,201955日,由豪森药业研发的聚乙二醇洛塞那肽(商品名孚来美)上市申请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适应症为2之后第3个在中国获批上市的长效GLP-1受体激动剂,也是继仁会生物贝那鲁肽之后第二个国产GLP-1制剂。GLP-1全称“胰高血糖素样肽1”,是人体胃肠道黏膜天然分泌的一种“肠促胰素”,可以与胰岛细胞上的受体结合并刺激胰岛素分泌,进而产生降低血糖的作用。GLP-1受体激动剂类降糖药物的优点在于低血糖事件的发生率明显低于胰岛素,而且可以减少食物摄取和延缓胃排空,有利于控制体重,可以保护胰岛β细胞功能。长效GLP-1类药物的优势在于更 (商品名度易达) 型糖尿病。聚乙二醇洛塞那肽是继阿斯利康/三生制药艾塞那肽微球(商品名百达扬)、礼来度拉糖肽有利于患者坚持用药,每周仅需注射一次,提升了用药便捷性,为2型糖尿病患者提供新的治疗手段。

传染病专项

    基孔肯雅热是一种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经蚊虫叮咬传播的急性发热性传染病。人感染该病毒后可致急性或慢性的外周关节痛或关节炎,严重时致人死亡,目前尚无特异性的治疗方法和疫苗,是重要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在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以下简称“传染病专项”)支持下,59日,中国科学院高福院士团队在《细胞》(Cell)杂志上发表文章,首次从分子水平阐释了基孔肯雅病毒囊膜表面E蛋白与其细胞受体MXRA8分子的相互作用机制,并发现了此类致关节炎甲病毒和受体相互作用是一种新型的病毒-受体结合模式,揭示了此类病毒入侵细胞的分子机制,这些研究结果为新型疫苗及广谱中和抗体的研发提供了理论指导,为抗病毒药物设计提供了新靶点。

    在传染病专项支持下,由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感染科主任王福祥课题组与哈尔滨医科大学基因组学研究中心、吉林医药学院、长春市传染病医院4单位合作完成的一项研究近日在线发表在国际《艾滋病》(AIDS)杂志上。其研究结果发现,与其他型别的HIV-1病毒相比,我国CRF01_AE亚型病毒感染者CD4细胞数明显更低,病毒感染人体细胞所需的辅助分子以CXCR4CCR5/CXCR4为主。进一步的序列分析发现,CRF01_AE病毒蛋白包膜V3V4区多个氨基酸位点替换、V3区糖基化位点缺失以及V4区碱性氨基酸与CRF01_AE病毒的致病性强弱有关;V4区长度明显短于其他型别的HIV-1病毒、糖基化位点数量也显著少于其他型别的HIV-1病毒、V3区特殊的氨基酸替代,与CRF01_AE病毒选择辅助分子CXCR4CCR5/CXCR4感染人体细胞相关。以上这些特征可能是CRF01_AE在我国东北地区建立感染快速播散和高致病性的潜在机制。此项研究结果为CRF01_AE病毒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新视野、新思路,也为CRF01_AE亚型毒株在我国大规模流行的机制研究及相关亚型艾滋病疫苗的研发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和理论支持。

(信息来源: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