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动态

【1月】医药卫生领域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进展与动态
2018-02-05

【工作动态】

1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人民大会堂举行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以下简称“传染病专项”)技术总师侯云德院士获得201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传染病专项技术副总师浙江大学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李兰娟院士牵头的“以防控人感染H7N9禽流感为代表的新发传染病防治体系重大创新和技术突破”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实现该奖项我国医药卫生行业零的突破。在本次奖励大会上,“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以下简称“新药专项”)支持课题还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传染病专项支持课题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

【重要进展】

新药创制专项

新药专项支持下,国药集团中国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旗下北京北生研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生产的口服二价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bOPV)日前通过了世界卫生组织的预认证,标志着该疫苗产品的质量、安全性和有效性达到国际标准,获得了联合国采购机构疫苗采购的“通行证”,并已获得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自2018年起bOPV产品的长期采购订单。新药专项目前累计支持中生股份公司IPV研发课题5项,中央经费累计投入11936.24万元,并专门设立了疫苗国际预认证项目。

新药专项支持品种,亚盛医药研发的新型小分子凋亡蛋白抑制因子(IAP)抑制剂APG-1387获得中国食品药品监管总局(CFDA)的新药临床批件。作为自主设计开发的、具有全球知识产权的新一代高效特异性抑制剂,该药是中国首个、全球领先进入临床的用于治疗乙肝的IAP抑制剂,主要通过模拟内源性Smac分子降解IAPs来诱导和加速细胞凋亡的进程,优势在于能依靠特异性T细胞的识别能力,优先杀死感染细胞而不影响健康细胞。

传染病专项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在肝癌早诊早治、预测复发转移技术上获得重大突破,两项全球首创且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已分别实现上市或签约转化。其研发的“7种微小核糖核酸肝癌检测试剂盒”仅需采集0.2ml的血浆即可准确诊断肝癌,并且填补了临床尚无有效监测甲胎蛋白阴性肝癌方法的空白,其灵敏度和特异性均达80%以上。另一项“全自动循环肿瘤细胞分选检测系统”以国际上首次检测到的“外周血中干细胞样循环肝癌细胞”为基础,成功研制了全球首台原型机和检测试剂盒,并与企业合作实现成果转化。

寨卡病毒感染能够引起许多神经系统疾病,与胎儿发育缺陷、新生儿的小头畸形密切相关,被世界卫生组织宣布为全球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目前尚无有效治疗及预防手段。在传染病专项的支持下,武汉大学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团队揭示了寨卡病毒的炎症反应、器官损伤分子机制及突破血脑屏障、感染大脑的作用机理。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团队研究的重组腺病毒疫苗,具有较强的免疫能力、维持周期长、免疫宿主广泛、不需要添加佐剂、易于工厂化生产等优点,有很大的临床应用前景。

(信息来源: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